前言
我们常用“字如其人”来形容一个人的字迹,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格和阅历会投射到文字上。而同样的,中文历史上的每一种字体也是当时经济水平、文化氛围的投射。诸如小篆、隶书、楷书、宋体,每一种字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字结构与笔画特征,而这些特征又赋予了每种字体独一无二的视觉感受。
蔡邕的《笔论》中讲到:“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说的便是字体的变幻无方。这种变化具体体现在字体的结构与笔画的表现上。今天笔者将通过对几种中文字体的结构借鉴与笔画借鉴,来介绍从字体历史中学习设计的方法。
笔触借鉴法
如果说字体的结构比作字体的骨骼,那么每种字形的笔触,就构成了字体的血肉。通过对字体笔触的提炼,我们可以快速塑造字体独特的效果。那么当我们看到碑帖上的古代字体时,应该如何去借鉴其中的笔触呢?
笔者建议从两个方向来借鉴笔触,第一种是笔触的几何化:将古代碑帖的笔触提取出来,通过增加现代的几何感来提炼概括笔触,使古代的书写质感进行符合现代美学的演变:

第二种是笔触的书写化:指的是根据文字书写时的笔顺,模拟书写时婉转多姿的曲线变化、灵动多变的笔触细节,使字体绽放出书写的韵味:

笔触的几何化-以隶书为例
所谓笔触的几何化,就是在深知传统书写的基础上,增加现代的几何感来简化传统,保留设计师想表现的传统部分。
隶书的简介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画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画,更便于书写。隶书的代表作:《礼器碑》、《乙瑛碑》、《郃阳令曹全碑》

隶书字体笔画特点
隶书因其书写时易被竹简上的纤维干扰,线条常常被刻意写成弯曲的状态。这种笔画的弯曲悠扬流动,具备独特的东方美感。
1.蚕头燕尾:长横波画是隶书最富个性的笔画,要作“蚕头雁尾”,“一波三折”,起笔向左逆锋落纸,翻锋隆起做蚕头,铺毫向右行笔,笔尽处顿笔向右上方斜提作雁尾收笔。
2.隶书的撇画和捺画也尽量向左右开张,上下的竖画则较为短平。中宫外扩,形成了礼博大气象

案例演示:笔触的几何化
1.隶书笔画的几何化提炼,以横笔为例:使用干净利落的几何线条来模拟隶书横笔的弯曲走势,在保留笔法特征的同时,使其更复合现代的审美。

2.按照相同的逻辑对所需要的笔画进行几何化的提炼:

3.将笔画应用在字体上:

笔触的书写化-以行楷为例
行楷的简介
行楷书的字形是在楷书的点画基础上,略加变动而适于连笔书写的一种实用性很强的书体,是楷书的快写体。简而言之,就是使字的书写更加灵活,加快书写速度,节省书写时间。行楷将楷书的体势、点画变得圆转连带、变化多样。因为在书写时,楷书的成分多,只是略有行书的笔意,因此叫行楷。
行楷代表作品:王羲之《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赵孟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王羲之《兰亭集序》:
行楷的笔触特点:
1.行笔轻盈:运笔轻松、线条会随着落笔有明显轻重变化,字体曲线流畅、明快
2.点画灵动:点画圆转连带连带显露,点、钩、挑等动感笔画、使得字体看起来跌扑纵跃,苍劲多姿

案例演示:笔触的书写化
1.以“字形”为例,在书帖中找到所需设计的字形,观察古人在书写文字时的笔顺以及书写时的节奏变化。

2. 使用秀丽笔模拟在纸上模拟书谱中的书写,理解书帖中各种书写方式下笔画生成的原因,感受文字笔画间留白的空间感。

3.根据书写的连贯性和笔画走向,在基础字体的上增加不同程度的书写细节,并在尝试的过程中不断地平衡可视性和书写感:

4.字型的应用:

结语
作为传承五千多年的古老文化,中华文字独有的构成形态和字体细节让我们的字体历史中蕴含着无穷的设计灵感。笔者分别通过分析古代字体的结构&笔画特征,给大家演示了如何通过借鉴古代文字来进行字体设计的两个视角。而希望通过这两个视角,可以帮助新人设计师捕捉到中文字体设计的美感。
而又正如过去每一种字体出现的背后,伴随了书写工具的演变一样。现如今最火的AIGC已经通过其强大的模仿能力逐步成为了设计师们的生产工具,想必在不远的将来AI也将一定会捕捉汉字的美感,成为字体的生产工具。